学术之声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科科研 > 学术之声 > 正文

【中国社会科学报】刘建伟: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

日期:2025-10-10 点击数: 来源:PA视讯官方网站

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

刘建伟
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七项重点任务,其中之一是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”。这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而提出的,标志着我们党对城市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。未来,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,必须深刻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髓和要义,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:

一、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,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相协调

城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,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,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同时,城市也是人口最密集、污染排放最集中、资源消耗最快、生物多样性损害最大、环境风险最隐秘的区域,是人类和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。城市首先是个地理空间概念,表现为区域空间内人口、交通、建筑、自然等要素组合、联动、协同呈现的整体性面貌和样态。而城市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和样态,首先取决于城市的规划,核心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分布。国际上很多知名城市,如挪威的奥斯陆、加拿大的卡尔加里、丹麦的哥本哈根、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、新西兰的惠灵顿等,都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合理且富有特色的。

美国城市设计专家理查德·瑞吉斯特在《生态城市——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》一书中指出,生态城市以生态承载力为规划前提,构建紧凑、节能且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结构,使居民能够充分享受大自然所赐与的美好环境,强调了布局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。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,我们党提出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保证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,“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”,明确了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有序共存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。之后,“美丽中国”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,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,“绿色”纳入新发展理念,“污染防治”纳入三大攻坚战,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更加成熟,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的内涵不断丰富。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上,我们党又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,为统筹推进城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指明了新方向。

具体而言,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要求,基于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城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首先要优化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。摒弃片面强调经济功能的城市定位做法,综合考虑城市地理地貌、人文历史、经济发展、自然生态等多要素,挖掘自然生态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和优势,赋予城市绿色低碳底色。其次,根据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,统筹人口、经济、自然,打通城市过去、现代和未来,兼顾城市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,优化城市生产空间、生活空间、生态空间,促进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耦合。再次,坚持把城市看成有机生命体,处理好自然生态和人工修复的关系,建设自然—社会—经济相互依赖的复合生态系统,把自然风光有机融入城市,形成城市与自然相得益彰、交相辉映的诗意画卷。最后,控制城市开发强度,恪守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,保证生态空间不被破坏。

二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活相统一

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,就是让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,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,真正增强人民群众居住在城市、工作在城市、生活在城市的获得感和满足感。人民至上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美丽城市的价值追求,也是最大特色。

在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过程中要贯穿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,最根本的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活相统一。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活是辩证统一的:高质量发展是城市高水平生态保护和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基础,没有高质量发展则高水平保护和高品质生活成了无源之水;高水平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活的重要条件,没有高水平生态保护城市高质量发展就黯然失色,居民生活品质会大打折扣;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目标,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落脚点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以绿色低碳、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、安全健康、智慧高效为导向,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”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建设必须将三者紧密结合,切实让城市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协同起来,与绿色发展理念贯通起来,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衔接起来。

推动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活相统一,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,优化产业结构并提档升级。升级改造石化化工、机械制造、纺织、钢铁等传统产业,推动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形成环境友好、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;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,包括资源循环利用、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开发、生态旅游与康养、绿色产业项目咨询和设计服务等,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新业态。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,拓展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渠道,加强区域城际、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,着力整治大气污染、黑臭水体、汽车尾气、城市内涝、生物多样性减少、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。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整体性,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廊道、景观廊道、公共绿地、口袋公园,努力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、生态绿地转化为居民福利。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,建设诗意栖居的生态社区,让人民群众成为美丽城市的建设者、守护者和受益者,在天蓝、地绿、水净环境中感受自然之美、生命之美、生活之美。

三、加快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,推动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

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,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,这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。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城市治理方式、方法和工具也要随之改变。今天,以数智技术为驱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,城市的构成要素、运行方式、呈现样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必须顺应变化,实现城市“生态管理”向“生态治理”的转变,协同推进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。

首先,强化数字赋能,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。构建生态环境及治理信息资源数据共享体系,推动环境监测、自然存储、生态保护、环境信息服务等数据的开放、互通和共享,实现跨部门、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集成、数据共享和工作联动。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,运用大数据开展城市生态风险研判、生态安全监测、生态决策影响评估等工作,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化。其次,推动制度创新,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。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、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、绿色发展方面的制度体系,激励和约束政府、企业、居民等主体将思想和意志统一到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上来。落实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(试行)》,压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责任,保证各项制度严格执行、取得实效。最后,促进文化创新,涵养居民生态情怀。开展生态文明、绿色发展、低碳经济等方面知识宣传和教育,强化新闻舆论传播,壮大生态文化阵地和生态文明主流舆论,提升居民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,推动由生态觉醒向生态自觉转变。结合人工智能、AR/VR等技术,聚焦主题宣传、形势宣传、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形式,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和文学艺术作品,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价值观,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汇聚思想共识、凝聚精神力量。

(作者单位:PA视讯官方网站,教授)

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1010A04版

下一篇:​公司举办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座谈会

关闭